党务窗口

Party Affairs Window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工二街1号

电话:0411-84404245

邮编:116021

https://www.dlcxsj.com

E-mail:dlcxsjcom@163.com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党务窗口  -  学习园地
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2014-04-25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姜学军:不做没有创造性教书匠 宁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甘肃电煤基地平川区,经济活跃,商贾众多。平川中学的清贫教师姜学军在这里却小有名气:一则谁家没有上学的孩子,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尤其有高考生的家长,总想把孩子插进姜老师的班里;二则姜学军是出了名的“生铁”,不收礼,不办课外班,坚守着教育公平的底线,任谁说情不管用。

1986年毕业月西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的姜学军,可是当时的“天之骄子”。27年之后,他的大学同学遍及全国各处,有为官的,有经商的,而他是为数不多还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的人。如果以时下流行的“按照收入多少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姜学军无疑是一个失败者!

受过高等教育的姜学军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三十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转型期,经常是泼了洗澡水倒掉孩子,传统的道德观念正遭受冲击挑战。在沉渣泛起、鱼龙混杂的浮躁社会里,他这样传统、执拗的人更适合留在教育上,为我们的下一代传道解惑,于己于人两全其美。

讲课,他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

姜学军在课堂上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曾经有学生说,姜老师的课不像是在上化学!

他的课像哲学课,讲量变与质变的演进、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关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他的课像语文课,化学的各类定义、概念逻辑严谨,每一个字词高度概括,姜老师从逐字分析,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

姜学军上大学的80年时初期,正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流行的时候。在如今商业社会里长大的孩子是体会不来当时文学对一个年轻人的巨大感召力,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青年的一员。这种经历为他独特的授课方式做了坚实的铺垫。

从文学的狂热到饱览群书的睿智,姜老师深刻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当别的老师放假前给学生布置了一大堆作业时,化学老师姜学军留给学生的假期作业是:通读四大名著。

学生对姜老师的崇拜源于他渊博的学识,他的化学课像是散文,从书本开始,天文地理、人文典故夹杂精妙比喻,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家长对姜老师的信赖来源于他对学生的负责和每年在高考中的优异成绩。

姜学军的工作业绩得到各方认可,连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先后获得1995年平川区“优秀教师”、1999年平川区“优秀班主任”; 2001年所带班级被评为“白银市优秀班集体”; 2004年获白银市“优秀班主任”、“园丁奖”; 2006年获白银市“招生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争优创先”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区教育局颁发的高考“进步奖”一、二等奖,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带班,他大爱无疆,具有影响学生一生的正能量

1998年开学,姜老师班上的蔺有福同学没有来报到。这个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天资聪颖,写作水平很好,从他身上,姜学军总能看到自己求学时期的影子。

70年代,14岁的姜学军要背上口粮,步行百里去上高中,别的同学给灶上交的是白面,他交的是豆面;别的同学晚上有杂面干粮当夜宵,他只能在黑暗中咽口水。好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困难,一个14岁的少年还不大懂得人生不易。

姜老师在蔺有福的身上体会到了自己20年前的艰辛。当了解到其父因病长期卧床不起,家中无劳力,生活陷入极度艰难之中的情况后,趁“十·一”放假之机,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跋涉百里去家访。看到心爱学生眼窝深陷、模样憔悴,禁不住热泪盈眶。

经过劝说,姜学军又把蔺有福带回了学校,并发动全班同学为其捐款捐物献爱心,帮助他渡过了难关。激励他在期末考试中进入了全级前十名,因此争得学校为其免除了两个学期的学杂费用。姜老师又不时接济他回家探病,使他坚持学习到高三毕业并以490分的成绩考入西北师大。

如今成为姜老师同事的蔺有福,正值年富力强,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看着日渐显老的姜老师,终于明白,有一种力量需要传承。

27年的教学生涯,姜老师遇到了很多和蔺有福相同、相似的学生,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个14岁少年百里求学的艰辛,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悲怜和慈爱。2010届学生冯博雅,父母远在云南打工多年,典型的留守儿童。入学时心理脆弱,聪明但不好学。姜学军既当师长,又为父母,极尽教育之力,终于使他应届以579分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有付出,必有回报。每年春节,家里多日宾客盈门,都是姜学军的学生。有工作了的,有大学在读的,师生相聚欢声笑语。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做人,他坚守底线,清贫人生的无悔选择

姜老师化学课讲得好,自然有考生家长找上门来希望给孩子吃小灶。平川区煤老板众多,有煤老板的地方从来不缺钱,就缺姜老师一句肯定的答复。

姜老师两口子都是老师,这在平川区不算有钱人,但绝对能过得去。姜学军说,我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还犯得着为那五斗米折腰吗?

1992年是他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多病需要住院治疗;几个山区老家兄弟相继娶亲需要他资助;妻子乳腺增生一直吃药治疗。那时候他们两口子一个月加起来200元钱,入不敷出就借外债,那一年他总共借了8000多元。

8000元的外债,以他们当时的工资水平,需要十年才能还清。

那几年,他们一家子腌酸菜不断顿,中午是炒酸菜,晚上是白面条就酸菜。看着四五岁的姑娘跟着他们一起受苦,姜老师终于动了离开教育系统的念头。

在这之前的1986年,区上的城建局要他,他婉拒了,1989年政府抽调秘书,他放弃了。1995年,30岁的姜学军报考公务员考试。书看了很多遍,做了很多题,胸有成竹,只欠一考等录取通知。

临考前他去看望一位长辈,两人深谈半日,回来后姜学军放弃了考试,让很多同事大跌眼镜。

继续留在教育上的姜老师生活出现了转机,1996年国家大幅提高教育系统的工资待遇,两人补发了6700元工资,8000元的外债包袱突然间就变成了一根稻草!

姜老师说,他14岁缺衣少食在外求学,没有觉得多苦,工作后十几年为了照顾父母兄弟,外债重压,也没当回事,如今条件好了,补课收钱的事我不屑去做!

但也有例外情况。1999年,学校张书记介绍一个叫辛玲的小姑娘来补课。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因家中变故,化学学习遇到了困难。在姜学军的悉心指导下,在高考时取得了136分化学成绩。辛玲拿到录取通知单的当天,花了她身上的100元钱,为姜老师买了一份礼物,姜老师一个劲地埋怨她乱花钱。

究竟当年那位高人说了什么话,让姜学军放弃了弃教从政的想法,很多人都问他,姜老师总是笑而不答。直到有一天他老婆对同事说出了这个秘密:“你要是去了政府,只会多一个跑腿跟班的干事,而教育上少一个点石成金的引路人”。

不当没有创造性的教书匠,愿做点石成金的引路人,这正是姜学军追求的最高目标。

陕西商洛中学副校长刘占良:教书是件幸福的事儿

陕南秦岭深处,有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他用30年的岁月谱写了一曲平凡却又伟大的歌曲。作为老师,他爱他的学生,作为校长,他爱学校的老师。他,就是陕西商洛中学副校长刘占良。

比起副校长,更愿做教师

“当一个数学老师,影响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当一个年级主任,影响的是整个年级的学生;当一个副校长,影响的是全校的学生。随着职位的升高,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刘占良是位与众不同的老师,比起副校长一职,他更喜欢站在讲台上做一名一线教师。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就感、幸福感。”刘占良满意地诉说着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原因。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荣誉都无法同学生的进步相媲美。“如果我是学校的领导,我和同学们之间交流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同学生们在一起。教育的真谛是心与心的交流,我珍惜每一次和同学们心与心坦诚相对的机会”。

刘占良说,成为副校长之后,责任比以前大得多,也很累,但只要与同学们在一起,那份快乐感就足以使平日累积的疲劳烟消云散。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快乐和坚持,刘占良30多年的教学生涯,始终未曾离开教学一线。

年级10个班,永远第一名

“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教学中注重活动设计,关注教学细节,可以算作这几十年教学积累下的心得。”刘占良将自己教学秘诀归为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年级10个班,刘占良带的班级永远是第一名。好成绩的取得不是源于高压式的灌输,也不是让学生置身题海,秘密在于让同学们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高考大纲上提到的知识点,刘占良不仅要求学生们会应用,更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刘占良还十分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哪位同学流露出迷茫的神情,刘占良一定会耐心讲解,甚至个别辅导,直到每位同学都能理解、自如应用。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刘占良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集中起来,实行小班教学。在他看来,“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努力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用心的教师。”刘占良觉得,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才对得起孩子,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

“青蓝”工程,培养接班人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育的主力军,要让青年教师讲好每一堂课。”作为副校长,刘占良提出“一年上路,两年适应,三年挑大梁”的培训目标,将青年教师培训分为三大块:岗前培训,师德培训,教学常规和技能的培训。

在岗前培训中,刘占良要求新来的老师听课、评课,“这个互动过程,对刚入门的老师帮助很大。”“青蓝”工程的受益者,青年教师皮宇锋这样说。皮宇锋回忆,2009年刚开始去商洛中学教书时,一节课下来,所有的板书全都用白色粉笔书写,学生们看不出重点在哪里,刘占良知道后,亲自对皮宇锋进行指导,告诉他用红色粉笔将重点标记出。“就是这么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从板书到提问,刘校长不放过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正是因为如此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毫无保留的传授,在刘占良的带领下,商洛中学在省级赛教中产生了3个教学能手。刘占良说:“‘青蓝’二字寓意深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习永无止境,育人也永无止境。”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璀璨绚烂的光环。30年躬耕教学,30载默默无闻。将自己所有的才华奉献给了大山里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刘占良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刘占良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朴实,言语之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很拘束,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但当提及他的学生、学校里他带过的老师,他的紧张和拘束立刻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侃侃而谈,无比兴奋。

在他心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幸福,但任何一种幸福都比不上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他说,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他还要体味这种幸福,教书育人的幸福,伴人成长的幸福。

刘志——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

刘志,2002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2007年、2011年,先后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表彰。

爱我所做、做我所爱,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诠释新时期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1987年,刘志从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是到师范学校做一名得心应手的教师,还是到幼儿园做一个自己也难以想象的幼儿园教师?这是她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选择。在兰州实验幼儿园老园长的再三努力下,她最终选择到兰州实验幼儿园做一名幼儿教师。

刘志是那一届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唯一到一线幼儿园任教的毕业生。这一干,就是26年。26年的幼教生涯,她从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带领着她的团队以专业的精神,实现着办理想幼儿园的梦想。

多少年来,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园,最后一个离园,深入班级了解孩子的饮食、午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孩子们聊天、一起玩游戏,全园孩子的名字她几乎都能一一叫出来。她了解和掌握了大多数孩子的特点,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给他们一些好的育儿建议,赢得了广大家长与同行的尊敬和爱戴。工作中,她努力坚守教育的原则,怀着一份自然、朴实、宽厚的情怀,倾听来自儿童心底的声音,努力把幼儿园建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态园,让孩子们像幼儿园中的山楂树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自由、自信、饱满地成长。

在实验幼儿园,曾流传着一个每天找园长谈话的孩子的故事。小班新生入园后,一个小男孩引起了刘志的注意。他叫宣宣,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大哭大闹,只是每天在幼儿园的门口拉着奶奶的衣服,哭哭啼啼不进幼儿园,好不容易让老师抱到班上,也总是哭个不停,老师们对他毫无办法。这天,刚好刘园长进班看到这一切,便领他来到了园长办公室,放在自己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与他面对面聊了起来。当孩子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以后,刘志拿出一个支教时农村孩子们送她的香包送给他。看到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香包,孩子高兴了,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下来了。刘志趁机与他约定,如果第二天他能高高兴兴来园,可以再送他一个香包。

第二天,刘志站在幼儿园门口。当宣宣照例拉着奶奶的衣服哭丧着脸来到幼儿园时,刘志马上走过去抱起他说:“噢,宣宣今天真不错,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了,那好吧,我们去拿香包好不好?”来到办公室,刘志把他放到椅子上,拿出一堆香包,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并与他饶有兴趣的聊天。看到他的情绪稳定了,就对他说:“我们去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早饭有没有好吃的,好吗?”宣宣立刻拉着刘志的手来到班上,高兴地去参加班上的活动了。

第三天早上,由于忙于处理公务,刘志没到班上查班,快到吃早饭的时候,老师领着哭哭啼啼的宣宣来到园长办公室,对刘志说,“宣宣想要找你”。刘志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让老师回班照顾其他孩子。宣宣自己坐到园长对面的椅子上,絮絮叨叨地对她讲着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宣宣每天进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带班老师将他送到园长办公室,和园长“谈谈心”。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老师们只好每天送他到园长办公室,刘志依旧耐心地与他聊天,依旧会让他选一个香包,然后送他到班上参加活动。宣宣的情绪就这样一天天稳定下来,也愉悦起来。于是,宣宣每天找园长谈谈话,成为幼儿园的趣事。带班的年轻老师会很好奇,不知宣宣今天又要和园长谈些什么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大家也习惯了宣宣每天早上要到园长办公室与园长谈谈话。大约十多天后的一个下午,离园的时间到了,宣宣的奶奶领着他来到了园长办公室,奶奶从包里掏出一堆香包,问刘园长是不是她送给宣宣的。刘志给奶奶肯定的答复,宣宣露出自豪的笑容。从那天之后,宣宣再也没来过刘园长的办公室,但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开始幼儿园愉快的生活。

安安静静、扎扎实实,以执着的职业精神,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童年

走进兰州市实验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中三棵茂盛的山楂树,它见证了实验幼儿园20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实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让他们拥有甜美、快乐的童年。秉承这样一个办园理念,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刘志带领她的团队超越功利,面对形形色色扑面而来的教育方案,她大胆质疑,自觉用教育的眼光关爱儿童,建构美好的教育生活,保卫儿童的童年,为他们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幼儿园最隆重的节日。如何让儿童节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是刘志思考的一个问题。她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调研活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最终确定了“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在园3年要过3个不一样的儿童节”,即六一童话节、六一合唱节和六一民间游戏节。

六一童话节是让父母和教师共同为孩子演出精彩的童话剧;六一合唱节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演唱优秀的童谣;六一民间游戏节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表演传统的民间游戏。与众不同的六一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体验,给家长们留下无痕的教育与改变,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

提升自我、成就教师,以专业的职业态度,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在幼儿园任教初期,刘志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保教工作的转变和适应过程。她勤于学习与思考,十分注重和磨练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26年来,她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幼儿园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保教副园长、园长,一步步成长起来。担任园长以后,她以自己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坚持组织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以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把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2008年,刘志主持开展的省级重点课题《建立家长与幼儿园有效互动机制研究》,分别获得甘肃省、兰州市第七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她主持研究的课题《园本教研机制与方法的探索》,获甘肃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研究二等奖。在省教科所的牵头下,她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合作,组织全园骨干教师参加编写《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通过了审定并出版使用。2011年起,刘志受聘担任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幼教经验分享给同行。近年来,作为“国培计划”甘肃省优秀一线专家,刘志多次走进国培、省培课堂,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传授管理经验和保教经验。

注重内涵、开放办园,以开放的职业情怀,发挥实验幼儿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刘志担任园长以来,带领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以“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办园新理念,把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体教职工的精神力量并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她组织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共同谋划幼儿园的发展蓝图,讨论制定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纲要》、《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等,全方位提升幼儿园的办园品位与品质,为每一位教职工成长发展搭建平台。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刘志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担对农村幼儿园的对口帮扶工作,真心实意为帮扶幼儿园出谋划策,手把手地指导和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使对口帮扶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她还心系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多次率领本园骨干教师赴甘南、定西等地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幼儿园的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受到了幼教同行的一致好评。




版权所有 © 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 辽ICP备12007392号-1 技术支持:科曼科技

学校电话:0411-84404245 E-mail:dlcxsjcom@163.com

扫描二维码登陆手机网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平台